我国印刷包装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目前存在的问题
笔者将从政策、规模、创新和协同4个维度来阐述我国印刷包装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目前存在的问题。 1.政策与标准建设面,产业政策和标准研究还不成熟,产业不能协同发展 由于智能制造产业具有需求多样化、零散化的特点,产业需要面对不同行业、不同环境、不同标准下的工作和服务,尽管前后出台多个扶持政策与计划,但总体零散,缺乏系统性、针对性,难以形成协同发展,更难达到政府的预期效果。比如,2018年出台的5份关于国家智能制造的政策性文件,均未见具体时间表和扶持配套具体政策。 行业归口和行业规划不够明确,行业政策和标准研究还存在缺位。智能制造自上而下整体规划和行业准入标准出台的滞后性,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,钻政策的空子,套政策的补贴资金,阻碍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。 2.规模与发展区域面,地方政府扶持缺少科学组织,失衡性与同质化严重 为了扶持本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,近几年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,科技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颁布《智能制造科技发展“十二五”专项规划》《“十二五”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》《中国制造2025》《智能制造发展规划(2016~2020)》《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(2018~2020)》等政策性文件;各地政府特别是长三角、珠三角和中部地区,借国家推动智能制造契机,不断出台地方性扶持政策,在资金、土地、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。 政策热潮使大量企业蜂拥而上,企业实力良莠不齐,加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实施不到位,企业不愿进行无保障的研发投入,导致技术、市场同质化严重。 3.创新能力薄弱,核心技术落后 我国智能制造关键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,在智能制造诸多基础技术方面仍停留在模仿层面。自主创新能力弱,关键技术难突破,造成国产装备企业制造成本居高不下,不具备竞争优势。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整体上来讲,重视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,忽视智能管理、开发与设计,导致整体经验不足,使得智能制造某些核心技术处于实验阶段,制约了产业化进程。 4.企业协同产链条面,企业间未形成合力,产品链条短 智能制造技术门槛较高,仅靠部分企业探索全新领域显然不现实。工业级产品对数字技术、智能技术、网络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方面要求很高,整体研发耗时长、成本高。 我国现有智能制造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,而有些企业或机构稍有领先优势却独立封闭,技术研发分散,未能形成合力,同一技术各企业或机构、院校在重复研究,浪费大量的研发经费和研究时间。而我国多数企业又热衷于大而全,完美而高效,一些具有研发实力或者较为成熟产品(装备)企业纷纷转入整机生产,想实现一机走天下的方式,故难以形成研发、生产、制造、销售、集成、服务等有序、细化的产业链。 我国印刷包装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未来的策略 针对以上四大类问题,建议未来地方政府、行业、企业、科研院校做出如下4个方面的努力。
1.严格市场准入,规范市场秩序 为避免企业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,走“赶潮流”的路子,由政府加强对行业整体的统筹规划和监管,明确市场准入标准,建立智能产品(装备、软件)质量评定和检测认证标准,健全相关检测机构及公共服务平台,防止无序竞争。通过整合国内现存企业,重点扶持一批产业链完备、拥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和包装企业,淘汰一些不符合市场准入标准、缺乏技术支撑的企业。鼓励企业把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,实现产业垂直化发展,提升国内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。取消地方政府的一些不合理的补贴项目,加大科研补贴、落后地区补贴及环境保护补贴,积极支持企业的市场培育和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。
|